当前位置: 首页 > 畅销书籍 > 小说 > 刀尖 套装(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谍战封笔之作 中共特工在阴阳两面共同演绎一场史无前例的谍战史诗)

浏览历史

×

刀尖 套装(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谍战封笔之作 中共特工在阴阳两面共同演绎一场史无前例的谍战史诗)

刀尖 套装(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谍战封笔之作 中共特工在阴阳两面共同演绎一场史无前例的谍战史诗)

刀尖 套装(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谍战封笔之作 中共特工在阴阳两面共同演绎一场史无前例的谍战史诗)

prev next

商品描述:

商品属性

编辑推荐

  《刀尖》是作家麦家最新完成的长篇谍战小说,分为上、下两部,本书是作品的上部。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国党军密码专家白大怡无意中发现了日军对中国实施的一个险恶计划,为揭穿阴谋,他以故意被“暗杀”的方式将秘密传出去,延 安、重庆得到消息后,分别启用了潜伏多年的高级特工林婴婴和金深水。在粉碎阴谋的这场战斗中,金深水被林婴婴成功策反加入共产党。
比起前作,麦家在《刀尖》做了许多大胆尝试:在结构上,麦家第一次使用双线补充叙事结构,即上、下部中,分别通过男、女主人公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来写刀的阳面和阴面;
在语言上,麦家舍弃一些闲笔,甚至不再强调文学性,转而追求故事的流畅、易读、好看,使之成为他作品中故事流畅性最强的一部;
在内容上,不再刻意铺陈谍战专业知识,更易为普通人所理解,同时侧重描写那个时代地下党的“战火爱情”,更为现实和残酷。
为写好这部风格独特的作品,麦家从1997年起花了四年收集资料,两年半的时间写作,半年时间修改,于2011年上半年定稿。

内容推荐

  《刀尖》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耗时八年打造的一部心血之作,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忠实还原了中共王牌特工尘封七十年的传奇故事。
抗战时期,日军“变态”医学专家腾村正秘制一种大规模用于中国儿童的特殊药物,服用者将大脑萎缩,破坏神经组织,心甘情愿被奴役。延安、重庆均获知了这 一险恶计划,分别派出高级特工林婴婴和金深水,以粉碎日寇的阴谋。一段残酷的冒险就此展开,从那刻起,一道不合时宜的喷嚏都可能让他们人头落地。
“左手刀尖,右手女人;左手鲜花,右手鲜血”是主角金深水最真实的写照。他一方面要在工作上周旋于日本反间谍小组、汪伪政府、国统和共产党之间;另一方 面,在感情上更要平衡于远山静子、刘小颖、革灵、林婴婴等各色女子。所有理想和情感纠葛,被抑制的爱情、被扭曲的人性、被蒙蔽的阴谋,构成那个特殊年代最 危险的工作:刀尖上行走。曲终人散之后,爱情何去何从?阴谋终向何方?金深水——在阳面;林婴婴——在阴面,共同演绎一场史无前例的谍战史诗。他们做好随 时牺牲的准备,情愿生死一线,只为心中不变信念。

作者简介

  麦家
茅盾文学奖得主。
新智力小说领军人物。
中国谍战特情文学之父。
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
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86年至今,著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风语》。
作品多次被影视改编,口碑、票房、收视率节节高攀,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类型文学风向。

目录

《刀尖:刀之阳面》
写在外面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刀尖:刀之阴面》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外一章


媒体评论

  集大成的通俗麦家
拿到《刀尖》是在一周之前,昨天晚上看完,合上书叹道:这本小说,堪称麦家小说中最好读的一本。全书通俗易懂,流畅易读,无需谍战知识,就能迅速融入故 事情境,回归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本小说里体现出的麦家,堪称是最通俗版本的麦家,但同时,这本小说又是麦家小说中包含最多元素的集大成者。
比起麦家之前的小说,《刀尖》做了许多大胆尝试:在语言上,麦家舍弃一些闲笔以及生涩拗口的表述方式,甚至不再以文学性作为唯一考量标准,转而追求故事 的流畅、易读、好看,使《刀尖》成为他的作品中故事流畅性最强的一部;在内容上,他也不再刻意铺陈谍战专业知识,而使小说更易为普通人所理解,同时侧重描 写那个时代地下党的“战火爱情”,更为现实和残酷。
作为麦家小说的忠实粉丝,我一路跟着麦家从《解密》到《暗算》,再到《风声》、《风语》, 眼看着一个书斋里单纯的小说写作者,为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屡遭挫折,逐渐成长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畅销书作家,图书、电影、电视的三方宠儿。收获赞誉的 同时,也难免被“类型化”,就像阿来所有的小说都与遥远的藏地有关,麦家所有的小说,都逃脱不了“谍战”、“密码”等关键字眼。他也尝试过反应人物命运与 时代背景大冲突的作品(如《风语》),而这样的尝试,我认为谈不上成功:人物性格虽鲜明却略显单薄,命运遭际虽吊诡却缺乏根基,社会环境虽复杂却流于表 面。
《刀尖》则不同。作为任何一本小说,故事是其第一要素,在《刀尖》里,麦家讲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好故事。金深水作为一名军统地下工作者,在 工作上要周旋于日本人、日伪政府、国统、中共地下党几股势力之间;感情上,则要面对远山静子、刘小颖、革灵、林婴婴等身份背景各不相同的女性,面对每个女 性,又有目的的不同、纪律的限制和心理的挣扎。个中滋味,想必只有金深水自己才能体会,不足为他人道。麦家的一枝笔从旁叙述,不置臧否,只把这个过程中的 人性挣扎展示给我们看。这个叙事,不似《风语》那般泛泛而谈、大而无当,也不似《解密》、《暗算》那般狭隘精深、刀锋上舞蹈,却又比它们都流畅易读。这就 是《刀尖》,集大成版的通俗麦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01 以上是我根据林婴婴留下的手稿编著的。很遗憾,手稿至此戛然而止—它就这么结束了,像一个不幸的生命猝然离去。其实没有结束,只是后面的内容被漫 长的时间弄丢了。我数了一下,后头还有21页的墨迹,但清晰可辨的字迹几乎寻不到一个。显然笔记本落过水。我想象着落水的方式:不是浸入,不是雨淋,而是 —也许笔记本放在箱子底部,水从箱子底部慢慢渗入,积了个底,然后又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洇透。幸亏,只浸透了21页!手稿是写在一本16开大、180页厚的 褐色牛皮纸外壳的线装笔记本上的,里面的纸张是铜版白纸,本色无疑是白色的,但在漫长岁月的侵蚀下,如今已经成了浅黄色,墨迹也变得暗淡了,有一种历尽沧 桑的意味。手稿以日记格式写成,起始日期是1941年6月7日,终止时间是个谜。作为日记,当中有不少日常琐事的记录,比如当日天气、突发事务、一些特别 心绪等。我的案头工作首先是删,把这些日常琐事和部分过于情绪化的文字删除;其次是增,诸如文中部分书信、引文、窃听记录—就是那些楷体字,大约有三分之 二的内容,是我根据资料增补进去的。当然,为了便于阅读,我对文字也作了一定润色,并分了章节。但总的说,我做的工作量不大,顶多是一个编辑的工作吧。 2003年夏天,我阔别多年的老首长王亚坤夫妇来成都看我时,交给我“一箱子材料”,手稿就是其中的“重头戏”。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得到这些材料的?以下是 王亚坤老首长在成都宾馆里对我说的话,答案就在其中。可以想见,这次谈话他是作了精心准备的,也许在对我说之前他已经在心里默念过多遍,所以谈得很沉着, 字斟句酌的。王的谈话中又夹着另一个人的谈话,都是录了音的。以下就是录音记录,我基本未作调整,只是将内容分了段分了行而已— 那天下午,我不知道他是 怎么找到我家的,找到我家时我和妻子刚午睡起床。时间是五年前,你知道,那时候我已离开鼓山,到了山下洪山桥后勤部工作,我妻子颜丽也随我调到山下医院上 班。福州是没有冬天的,部队上的生活又很单纯,一年四季我们都有午睡的习惯。我记得,开始他叩门的声音很轻,以致我听了好久也吃不准是在敲我家的门。那声 音很缥缈,很不真实,也许更像是记忆中的声音,或是在敲旁人的门。后来,有一声敲得有些近乎绝望的用力,我终于听清楚他是在敲我家的门,便去开门。开门后 我看见一位银发老人,他穿一套笔挺的西服,头上戴一顶黑色的礼帽,手上还握着一根漆得锃亮的拐杖,看起来跟电影中的人物似的,有种让人陌生的风采。我想他 一定是敲错门了,因为我家的门从来没有被这样的人敲开过。但出于对老人的恭敬,我还是客气地问他找谁。他问这是谁家吗,问的是我妻子的名字。我说:“是 的,我是她爱人。”他说:“哦,你好,先生,请问她在家吗,你太太?”我说在的,并打开门,请他进屋。他似乎有些犹豫,慢吞吞地把鞋子在棕垫上擦了又擦, 一边磨蹭一边又有些遗憾地说:“最好去我那里,我住在珍珠饭店,不远,但这天……突然下雨了……”他说话的口音很怪,既有江浙味,又带有港台腔。这时我妻 子已从卧室出来,我一边把老人迎进屋,一边告诉妻子老人是来找她的。我妻子客气地上前,接过老人的手杖和帽子,安排他在藤椅上坐下。他坐着,有很长一段时 间一句话不说,只是神秘地看着我妻子,好像有话难以启口,又好像脑子短路了,把要说的话卡在了喉咙里。突然,他仿佛醒过来似的对我妻子说:“你长得真像你 母亲。”我想他是在无话找话,因为我妻子和我岳母并不像,我岳母的长相有点冷漠又带点儿怨气,而我妻子呢,人们都说她有张高高兴兴的脸,一对甜蜜的酒窝使 她显得格外亲切,讨人欢喜。在生活中,说我妻子像她母亲的人很少,他是少有的一个。我妻子问他:“您认识我母亲?”他点点头,说的还是刚才那句话:“像, 真像,简直跟她一模一样。”沉默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地说:“多少年了,我总是反复说要来看看你,现在总算来了,看到了你,啊,想不到……”他抬起头深情地 望着我妻子,目光充满惊喜的光芒,抚摸着我妻子。后来,他突然又困难地摇摇头,感叹道:“唉,她要能见到你该会多高兴。”我问:“谁?” 他说:“你妻子的母亲,也就是你的岳母大人。” 我和妻子变得越发惶惑,我妻子说:“我们夏天才回老家看过母亲。”他说:“不,那不是你母亲。”话像子弹一样射出!但马上他又冷静下来,用一种客气的请求 的目光注视着妻子和我说:“也许我不该告诉你们,你们不会相信的。但我又必须告诉你们,因为这是你母亲生前对我的嘱托。”他顿了顿,专门往我妻子凑近了一 下,说:“我说的是你的亲生母亲,不是你家乡的那个母亲。你觉得我说的很荒唐是不?是的,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我昨天才从你家乡来,我知道他们什么也没同你 说。他们不对你说也许是为了爱护你,也许是想等我来说。不过,我到今天才出现,他们已不准我说了。这次我去你老家会见了你现在的父母,临别时他们再三要求 我别来找你。我理解他们的心情,确实,事情到今天再提起来实在是晚了,你接受不了,他们也接受不了。我想我要早来30年他们一定不会这样的,可我迟迟不 来,他们可能以为我死了,所以就打消了可能会失去你的念头。但我还是来了,对不起。”他特意调头看我一眼,对我说:“也对不起你。”尽管他的口音很怪,我 还是听清了他说的每一个字,可同时我又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我相信,我妻子一定比我更有这种感觉,如入五里之云,如在梦中。他又转头看着我妻子,接着说: “刚才我说了他们—你现在的父母—叫我别来找你,我甚至都答应了,可我还是来了,我也对不起他们。但我不是有意要伤害他们和你们,我是决计要告诉你的,告 诉你事情真相是我这一生的愿望,也是你母亲—我不得不说明是的你亲生母亲—的愿望,临终遗愿啊。我知道,在今天,在你自己都已经做了母亲的年纪里,我,一 个你素未谋面的人,突然跟你提起什么亲生父母,你一定不会相信的。你相信自己的记忆和感情,你的记忆和感情在忠实地告诉你,你现在的父母就是你的父母,你 唯一的父母,你相信他们就像相信你手上的一颗痣。但我要告诉你,一个人对自己的出生是没有记忆的,也请你相信我的诚实。你可以看得出我已经很老,死亡对我 来说是转眼之间的事。你看,这张满是皱褶的老脸,还有这手杖,这样一个老人,生活是真空的,他扳着手指计算着末日的到来,同时要扪心自问一下:什么事情我 应该在生前把它完成,否则死不瞑目啊。好,就这样,我想到了你,想到了你母亲,想到了让你知道事实真相,就是我此生此世该做的最后一件事。这件事我必须要 做,因为能做这件事的人这世上也许只有我一个,我是这世上唯一掌握你秘密的人,包括你现在的父母,他们对你的身世也是一知半解。譬如说你真正的父母到底是 谁,这问题他们是回答不了的。他们能告诉你的无非是多少年前,我,一个汪伪政府里的伪军长官,在怎样一个夜晚,怎样将你托付给他们,他们又是怎样把你带回 那个小镇,怎样抚养你,等等,而背后的很多真情他们是不知晓的。”作为一个几十年都对自己身世确信无疑的人,有一天,却有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突然告诉你说, 你现在的父母亲不是你的亲生父母──像《红灯记》中的奶奶告诉铁梅一样。发生这样的事情当然是可怕的,也不公平。确实,接下来我和妻子被他陌生又离奇的说 法搞得非常紧张不安。我说过,那天下午天在下雨,雨后来越下越大,我家的这位客人,这位神秘的银发老人,他为自己从来就有的信念所驱使,跟我们讲述了我妻 子身世的秘密,也讲了他传奇的经历。他就是金深水,是从美国来的。 

 


商品属性
[作者] 麦家 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开本] 16开
[图书页数] 全2册

商品标签

购买记录(近期成交数量0)

还没有人购买过此商品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