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畅销书籍 > 文学/随笔 > 午夜降临前抵达

浏览历史

×

午夜降临前抵达

午夜降临前抵达

午夜降临前抵达

prev next

商品描述:

商品属性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抵达欧洲腹地,穿梭时光之旅,单向街年度青年作家刘子超出发之作,在路上寻找自我

★ 一场始于二十八岁的旅行,一次献给所有年轻心灵的写作:旅行就是一场逃脱,逃离内卷,拒绝躺平

★ 罗新、俞敏洪、许知远、李健、老狼、史航、桑格格推崇的青年作家,豆瓣年度华文非虚构蕞佳作者

★ 刘子超是这一代人中蕞杰出的游记作家。——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 布拉格的午夜地下、布达佩斯的旧书店、维也纳深夜的歌剧院、的里雅斯特荒废的港口——跟随刘子超走进迷人的中欧九国:德国、意大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

★ 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作品,许知远、苗炜力荐,新选摄影,新增后记,重新出发

 
内容简介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作家刘子超的旅行文学作品。在这本书里,他深入欧洲的中部,展开了一次逃脱和寻找的漫游。

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逃逸现实。在漫长的冬夜,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不安与刺痛,亲切与安慰,光明与阴影——遥远的中欧如同镜像,依然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特质,吸引着同样迷惘的年轻心灵。当现实过于沉重,当时代过于轻浮,去见识风景和人间,去见证希望和苦难,为了明白“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

作者简介

刘子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作品包括《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

2019年,中亚作品获评“真实故事奖”(TrueStoryAward)特别关注作品;2021年,被评为“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授奖辞称其“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

目  录

序出发与抵达

上部夏

章疆界的消失,德累斯顿大轰炸,老布拉格的幽灵

第二章火车情结,横穿波希米亚,死亡赋格

第三章读艺术史的女孩,塔特拉山,猎人小屋

第四章卫星城,沃利肖像,昨日的世界

第五章中国“倒爷”,骑行者俱乐部,土耳其浴室

第六章挥之不去的饥饿感,分裂南斯拉夫,湖底的钟声

第七章酒吧过夜,米兰告别

下部冬

章古树茶,故乡在塞尔维亚,撒旦的探戈

第二章物理老师的秘密往事,两个哑巴,赖奇克劳动营

第三章布尔诺之星,异乡人,冬之旅

第四章弗罗茨瓦夫与平行世界,叶子和臭鼬,一场风暴的结语

第五章“舒伯特”号列车,帝国的切片,萨尔茨堡的雨

第六章流亡之地,黄金时代,后的游荡

后记在旅行和写作中确认自我

 
媒体评论

在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刘子超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单向街授奖词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刘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苗炜,作家

在线试读
《午夜降临前抵达》记录了我在欧洲大陆的两次漫游:“夏”以搭火车的方式,“冬”以自驾的方式。
其实去欧洲大陆的次数远不止两次。这三年来,总有各种机会让我像旧地重游的幽灵一样回到中欧,这其中或许有什么潜在的缘由,就像地心引力那样存在。我想,除了这一地区本身的魅力,中欧对我的吸引还在于它始终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执拗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它至今仍有一种强烈的撕扯和游移感,而这让三十岁的我感到了某种心灵上的契合。
并不是说我此前遭遇过多大的不幸,以致丧失了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随着年纪渐长,尽可能有尊严地应付日常生活,已经是足够有意义的事。或许正因如此,我才时常觉得,需要在这平庸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支点”——只有找到了这个“支点”,今后的生活才会获得更有力的抓手。这恐怕也是我这一代人的共同感受。
作为1980年后出生的一代,我们没有经历过饥饿和战争,也没有过父辈那样大起大落的人生。但我们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变化为迅猛的三十年,目睹了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见证了一波又一波的时代浪潮。我们希望找到某种恒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故乡还是童年,熟悉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某种层面上,遥远的中欧就像一个镜像:它也在撕扯、游移、焦虑,却依然保持了某种永恒不变的特质——有不安与刺痛,也有亲切与安慰。这种特质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需要旅行者耐心地观看、倾听。这大概也是我一次又一次回到中欧的原因。
当然,我也喜欢旅行者的身份。正是这一身份赋予了我既可置身其中,又可超然世外的特权。在旅行中,我收获喜悦,却不必害怕乐极生悲;我见证苦难,却不必担心承担重负。没人知道我是谁,而我可以成为任何人。这种自由自在的身份,若有若无的归属,大概正是如今为稀缺的东西。
旅行之后写下什么,对我来说,就是那个获得现实世界“支点”的过程。写作时,我仍能闻到奥地利山间雪松林的松脂味,想起摩拉维亚啤酒爽朗的口感,看到自己驾驶的小汽车像玩具一样漂浮在匈牙利大平原上。如果不能以写作这一艰苦的方式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加以确认,我总害怕有一天记忆会像我曾经养过的那只小猫,不辞而别。
很多年前,英国作家罗伯特·拜伦被一张土库曼高地的塞尔柱人墓塔的照片吸引,远走中亚,写出了非凡的《前往阿姆河之乡》。他是一位绅士、学者和审美家。在奔赴西非的航船被鱼雷击中前,他已经游历了很多地方,写出了几本充满可爱成见的著作。
曾是苏富比年轻董事的布鲁斯·查特文在祖母的餐柜里发现了一小块棕红色的兽皮,开启了他半生的放逐与写作。从巴塔哥尼亚高原到捷克斯洛伐克,从澳洲土著到非洲政变,查特文的视野和经验让我深深着迷。

 

商品属性
[作者] 刘子超 著,新经典 出品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图书书号/ISBN] 9787549635511
[出版日期] 2021年08月 
[开本] 32开
[图书装订] 精装
[纸张] 胶版纸
[图书定价] ¥59.00

商品标签

购买记录(近期成交数量0)

还没有人购买过此商品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