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畅销书籍 > 历史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浏览历史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prev next

  • 商品货号:CY0004
  • 商品重量:560克
  • 商品点击数:2235
  • 本店售价:€6.94
    注册用户:€6.94
    vip:€6.59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 商品总价:
  • 购买数量:
    购买此商品可使用:0 积分

商品描述:

商品属性

编辑推荐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是由万绳楠先生在1947年至1948年于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学习期间,听陈寅恪先生讲授魏晋南北朝史时的笔记。但是笔记通常是简略的,为整理成书,万先生参考了50年代高教部代印的陈寅恪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时所编的引文资料,以及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等相关的论著整理而成,并力求符合陈寅恪先生的观点。

一般而言,陈寅恪先生的论著大都需要具有一定学力的人才能读懂。但是本书则别是一番风味,它用俗语娓娓道来、条分缕析、高屋建瓴、鞭辟入里,不仅让人领略了陈寅恪这种大家的学术思想,而且也提供了知人论世的典范。阅读是书,给人留下印象深的可以概括为两大特点:一曰清通,一曰简要。

作为魏晋南北朝史领域的学习入门书,本书既不失为一部分量沉重的专门学术著作,同时也能满足广大普通魏晋南北朝历史爱好者的阅读需求。其清通简要的特点,决定了其既能阳春白雪,亦能下里巴人,使学习与研究兼得。

本书不仅适合具有一定历史学基础(历史学本科及以上学力)的学生和老师进行阅读和研究,也适合乐于学习勇于挑战的广大历史爱好者和陈寅恪景仰者阅读和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听课笔记和相关资料整理而成。陈寅恪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很大。但是在其留存和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著之阙,因而被誉为稀世之珍。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二十一篇,覆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问题、新发现:如民族以文化分而不是以血统分,陈朝是南方蛮族创立的朝代,东汉、孙吴和西晋的统治者属于同一个阶级等。

作者简介

1)介绍和荣誉: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客家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等。192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李济一起被誉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时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的吴宓称赞他为“为学博识精”。其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1937年之后,曾先后任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他是该校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1942年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任教授;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被评为中央研究院届院士,同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后,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955年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2)作品:

陈寅恪先生的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曾先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发行;2002年三联书店在陈氏已版著作的基础上,出版了《陈寅恪集》十三种,是现在所能找到的陈氏全部著述,其中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诗集(附唐筼诗存)》《书信集》《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和《讲义及杂稿》等。另外,台湾里仁书局曾于1979年出版发行《陈寅恪先生全集》上下册,但限于当时条件,虽曰“全集”,其实未全。其中,上册包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种专书、《元代汉人译名考》26篇论文、《重刻元西域人华化考序》3篇序跋;下册包括《元白诗笺证稿》、《陶渊明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和《论再生缘》等3种专书、《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等25篇论文、《论语疏证序》等19篇序跋;另补篇有《论东晋王导之功业》等11篇论文和《辽史补注序》等3篇序跋。

3)评价和影响:

在近代学术界,陈寅恪特别以渊博著称。从中国传统的观点说,他可以算是“通儒”;从西方启蒙时代的标准说,他近于“百科全书派”。因此他并不仅仅是一位现代所谓“专家”。但是通观他毕生的著述,其主要贡献确是在史学方面。(余英时《试述陈寅恪史学三变》

陈寅恪不是系统的思想家,他并没有告诉我们儒学怎样才能在理论上完成从传统转向现代的历程。但是他却以身示范,在实践上证明了儒家的若干中心价值,即使在艰难的现代处境中仍然能够发挥出惊人的精神力量。(余英时《陈寅恪与儒学实践》)

我个人认为陈先生的“学术权威”是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是博通多种古典语文如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以及其他中亚和中国边疆文字……第二根支柱则是他对西方古典文化的亲切了解。他在1909至1925年期间,先后留学法国、德国、美国达十年以上,除了专治古文字以外,他也旁及希腊文、拉丁文与英、德、法各国的语文与学术……第三,陈先生所掌握到的与史学有关的辅助学科远比同时一般的史学家为丰富。自天文、历法、语言、音韵以至医学、本草,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第四,陈先生使学术界心折的自然还是他在中国文献资料的掌握方面所达到的惊人的广度和高度。“博闻强记”本是传统学人所共同向往的一种学问的境界,虽然它不算是境界。但是陈先生的渊博则已超出传统的格局之外:他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史学研究者,不是徒以记诵炫耀于人的传统读书人。(余英时《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

寅恪续命河汾的愿望,未必得酬,但至少在中国中古史研究上,开辟了蹊径,奠定现代学院式研究的基础。今日回顾,民国史坛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名家不少出自陈门,如周一良、杨联陞、姚薇元、谷霁光、汪篯等。唐长孺虽未列门墙,但在中古史研究上,仍然渊源相承。(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

综观陈寅恪的一生,有令人羡慕之才华与家学,亦有令人扼腕之失明与膑足。惟其学问与品格始终为人欣赏,亦必将为后世之典型。昔年寅恪撰王观堂碑铭之结语,今实可为陈寅恪之铭词:“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

陈先生很推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而陈先生本人的著作,则在司马光之后把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陈先生把敏锐的观察力与缜密的思考力相结合,利用习见的史料,在政治、社会、民族、宗教、思想、文学等许多方面,发现别人从未注意到的联系与问题,从现象深入本质,作出新鲜而令人折服,出乎意想之外而又入乎意料之中的解释。(周一良《纪念陈寅恪先生》)

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博学之人。(吴宓《空轩诗话》

先师陈寅恪先生为一代史学大师,学术文章辉耀寰宇,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景仰。郑天挺先生呼之为“教授之教授”,是很有见地的……陈先生以史学名家;但是,众所周知,他绝不仅仅是一个史学家,他博学多能,泛滥无涯……先生治学之广是非常惊人的。专就外族和外国语言而论,数目就大得可观。英文、德文(季羡林《从学习笔记看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和途径》)

寅恪先生博闻强记,研究所及,极为广泛,在文史哲三方面,均有所树立;中年以后,集中精力研究历史……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超过封建时代的水平。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之一。

 
目  录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蜀、吴) 3

魏晋统治者社会阶级的区别 3

第二节 司马氏的夺权斗争 12

第三节 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39

第四节 附论蜀、吴 22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27

从州郡领兵到罢州郡兵 28

第二节 分封诸王 33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39

“格义” 52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55

赵王伦废立 56

第二节 东莱刘伯根、王弥起兵 59

第三节 张昌起兵 61

第四节 李特起兵 63

第五篇 徙戎问题 65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73

五胡次序 74

第二节 76

第三节 79

第四节 卑(释黄须鲜卑奴与白虏) 81

第五节 卢水胡 87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89

胡族的汉化 90

第二节 胡汉分治 97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301

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 ——东北、西北与南方 102

第二节 北方胡族统治者的徙民与人民的屯聚问题(坞壁及桃花源) 113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325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137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147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163

梁建业、江陵两大士族集团的灭亡 164

第二节 陈与南方蛮族 171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179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187

北强南弱之形势 188

第二节 北朝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附淝水之战) 192

第三节 南朝北伐何以不能成功 197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201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211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221

六镇含义及北魏的设防问题 222

第二节 北魏的兵 225

第三节 六镇起兵的原因 229

第四节 六镇兵的转手,北齐的建立 233

第五节 北齐的兵 237

第六节 杨隋、李唐非出自六镇 240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243

北齐的鲜卑化 244

第二节 北齐的西胡化 248

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251

北周统治者宇文氏之由来252

第二节 东西魏的形势,府兵制的创立254

第三节 关陇本位政策与关陇集团的形成258

第四节 周武帝、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 267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271

南北社会的差异 272

第二节 南北学术的沟通 276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283

佛教之于中国(夷夏之辨) 284

第二节 佛教之与道教 290

第三节 佛教之于四声 300

附录:三国两晋南北朝世系表306

 
书摘插画
插图

插图
 
商品属性
[作者] 陈寅恪
[图书书号/ISBN] 9787201139463
[图书装订] 平装

商品标签

购买记录(近期成交数量0)

还没有人购买过此商品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